在關於「看待死亡」這種事情,沒有親自遇到,就無法想像那種痛苦有多麼龐大殘酷,像是一把邊緣帶著鋸齒的鐮刀,在心臟劃上一刀,血淋淋地,剖出道深不見底的悲傷,流淌著無法彌補的懺悔;而所造成的傷口,即使有天好了,疤還會留下,裡面可能還充斥著名為遺憾的膿。
大概是十七歲左右,我讀高職時在加油站打工,除了下課後的晚班外,假日也會兼大夜班。
那時曾經有個主管半夜喝了酒,全身酒味濃厚的跑到加油島上找我聊天,聊著聊著就聊到他的母親。
他說:「我母親前陣子走了。」
我有些摸不著頭緒,不知道怎麼會是這種話題,而他的眼睛,略顯泛紅。
「給你猜猜,我母親走的時候,我有沒有哭?」
我搖頭,表示不明白他問這句話的意思。
「我有!而且我這輩子沒這麼用力哭過!你知道為什麼嗎?」
「因為我不孝!我對不起她!所以我要哭!」
「如果我今天沒有覺得對不起她,我根本不需要哭…」
他一口氣說完後居然就在我面前掉下了淚,讓我頓時手足無措,也不知該說些什麼。
聽完他的這番話,當時的我並沒有多說些什麼,但我始終都還記得這些話,這件事。
那晚的我,只是個旁觀者,我還未遇到過親人離開的事情,就如同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許多意外身亡的、災害中罹難的,往往都只有感嘆,並不會有所謂的切身之痛。
人性如此,我甚至也不敢去想像,更天真的以為那種事不過是如電視電影般的情節橋段,不會發生在自己現實生活裡。
※
後來,我永遠也忘不了,兩年多前的那一夜,當我趕到醫院看到病床上已經沒有氣息的老媽時,我整個人不敢置信;明明前幾天才來探望過,明明我記憶裡的老媽是那個會生龍活虎地發動碎碎唸攻擊的她,竟然就這樣走了。
雖然醫生早就宣告要準備後事,雖然早已做好很多心理準備;但是等到真正發生了,才知道所有心理建設全是徒然。
而當我崩潰到在病床前痛哭流涕時,卻聽見一旁的看護說著:
「真可憐哦,年紀輕輕就沒有媽媽了。」
這時我才明白,我已從所謂的「旁觀者」變成了「當事者」。而那個「旁觀者」就如同十七歲那時的我一樣,對看待死亡這件事,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沒有親自遇到,就不會有最深的感觸。
隨後送往殯儀館,親戚們也趕來了,當我們祭拜到一個段落,稍做休息的時候,其中一個親戚就開口說:
「人生海海嘛,這種事多遇到幾次就習慣了。」
我瞭解這種灑脫的態度,這話也沒說錯,但我卻感到氣憤不已。
在老媽還沒病倒前,老媽還常煮過幾頓菜請那位親戚來家裡吃,為什麼現在卻可以用這麼冷漠的語氣來對待?如果當時有「哭喪棒」這種玩意,我肯定會持著並將那位親戚轟出靈堂。
可是,這的確就是人生,不是嗎?
也許自己遇到過,也曾經歷體驗過,但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,就是別人的事。
與自己無關的,別人再痛,也不會痛到自己。
之後,從殯儀館回家後,我仍不願相信這是事實,甚至很不死心地連上了殯儀館的網頁,直到看見冰櫃名單上出現老媽的名字和編號後,我對著電腦螢幕再次痛哭失聲。
或許,這也算是一種不見棺材不掉淚。
※
告別式當天,我們一行人搭乘計程車前往殯儀館,剛上車司機就說:
「我看到你們全穿黑衣,就在猜你們是要去那裡參加告別式,是你們的親人嗎?」
我們回答是,司機接著就以一副很感嘆的模樣說:
「經歷過這種事情後啊,有很多想法都會改變,人也會變得更成熟。」
我並不知道自己想法有沒有改變,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變成熟。
如果,成熟是要以這種代價來換取,那可不可以永遠都不要成熟?
但這就好像一旦長大就會失去某些東西,並且懂得很多悲傷同樣,那麼可以不要長大、不要悲傷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
最後,當我告別式跪在老媽棺材前的時候,我再度想起了加油站主管那晚的話:
「你知道為什麼我要哭嗎?」
「因為我不孝,我覺得對不起她,還來不及為她多做些什麼。」
我懂了他當時說這番話的意義,更懂得了「為什麼而哭」的道理。
在「看待死亡」這件事情上,如果你是「旁觀者」,無論你的想法態度是什麼,請記得這些你所旁觀的事情或眼前的文字,都是在教「珍惜」這兩個字。
如果你曾為「當事者」,那麼,你應該更懂得「珍惜」這兩個字。
沒有人會希望遇到這種事情,偏偏這又是人生中所註定會面對的。
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地讓自己成為「不哭的人」,不因為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遺憾而哭。
個人碎碎念
能寫作就不忙著說話,十指敲擊著鍵盤
聽著文思泉湧般地聲音,回味過往一切種種記憶
生命,就該浪費在自己的創作中...
- Jan 08 Fri 2010 12:00
「回憶」不見棺材不掉淚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