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生在台北萬華的一家醫院,但那裡是我阿嬤的家附近,不是我真正的家。
最初我有印象的,是在中和泰和街開始。
那是個一樓的住家,影響最深的是從那時候開始,我對小強這東西深深地恐懼。
記憶裡,我在中和讀了幼稚園,上了小學。
但那些記憶已經不復存在。
後來,全家搬到永和得和路上開雜貨店。
那是我童年的開始,也是最懷念的記憶。
永和的命名,我的國小老師曾經告訴我,顧名思義,永和─永遠都是屬於中和。
但長大後我才知道,原來國小老師都是唬爛我的。
中和,在日據時代在當地取名為:「中和庄」。
民國35年改革制度後,則稱為「中和鄉」,到民國68年和永和一起升等為縣轄市。
永和原本是隸屬於中和鄉,直到民國59年才從中和劃分出來,並命名為「永和鎮」。
民國68年升等為縣轄市至今。
而永和的命名,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漳州人(本省人)和泉州人(外省人)常常械鬥。
後來永和從中和劃分出去,為記取教訓,取永久和平之義,命名為「永和」。
之後也有外省永和,本省中和的說法,但時至今日,這些省籍區隔已不再明顯。
家裡那時在永和得和路上開雜貨店,招牌叫「萬日」。
雜貨店左邊是民族街,再過去就是一家小兒科診所,右邊接鄰另一個店面。
再過去之前是空地,後來改建成停車場。
在《再見了,小白》這篇中,還有提到我還曾經對那空地上的破木屋做的一件壞事。
最有記憶的是右邊的店面,換了好幾個店主,從水電行到賭博電玩。
聽說是因為那間店有個地下室,曾經有人在那裡上吊自殺。
後來就一直傳出鬧鬼的事件,也導致不管做什麼生意都做不起來。
當時曾在那上班的某位大哥,還帶我去地下室參觀過,事後才跟我說這故事。
嚇得我求證家人,家人都只說:「小孩子聽聽就好,不要亂傳出去。」
不管真相如何,後來我還是有幾次看到隔壁店家請道士來作法。
我國小一二年級在中和讀國小,三四年級轉學到了永和讀國小,五六年級又轉回了中和讀國小。原因當然是因為搬家的關係。
然而始終都在中永和打轉,只是自己很不識路,常對友人說自己住雙和,卻不熟悉雙和。
在中和時,那時剛搬到中和新家,老爸老媽買了很多大玩偶,印象裡還有一隻比人還大的獅子布偶。剛轉學到中和國小,因為轉學生的身份,很多事情都不熟悉,常被同學排擠,人生第一次和同學打架也在這裡,當然,也是最後一次。
後來隨著時間過去,才漸漸地和同學相處變好,還常和那群同學出遊,或到某位同學家打電動。
可是就這麼轉眼到了國小畢業,畢業時還傻傻地,渾然不知畢業代表什麼意義。
天真地以為隔天還可以去學校找那群同學繼續聊天玩樂。
一直到被老媽拉去國中新生暑期輔導班時才發現,以前的朋友、同學全不見了。
那段日子很不能適應,也不知道為什麼,如果是別人像我這樣,常轉學換新環境,應該練就了很快就能適應不同地方的本能。
但我沒有,我反而越來越怕接觸不同的人事物。
還曾一度抗拒去新學校上課,最後被連哄帶扯的抓去學校。
也慶幸當初在輔導班的幾個同學,很努力地幫助我融入團體中。
之後國中畢業,一直到現在都住在中和。
而在永和的那段童年,有被趕出家門的記憶,有第一次暗戀別人的記憶,有當小花童的記憶,還有常編織橡皮筋跳繩,到附近社區裡的小公園玩的記憶,躺在溜滑梯上看天空的記憶…
在永和過的那幾年,有著我深刻的童年,即使那些記憶都已快模糊不清。
之後讀書、長大,甚至出社會工作,都一直沒有再回永和過。
直到老媽離開的時候…
那時候我像瘋了一樣想找回好多回憶,想找回和老媽在一起的種種回憶。
想一直證明老媽存在著,並沒有隨著火化而消失在我的生命中。
於是我走了趟自己稱之為:「與老媽同行,踏上回憶之路。」
那天晚上,我學著「東京鐵塔」這本書作者的經歷,作者帶著老媽的牌位到東京鐵塔的頂樓去一樣。
有所差別的是,我沒有帶著老媽的牌位,我也不知道老媽是不是嚮往著曾居住在永和的回憶。我不知道我的老媽最想去哪裡。
但我知道,不管我去哪裡,老媽都會陪著我。
永和是我想帶老媽一起回去看看的地方,也由於這個想法,我就去了。
走去了童年記憶裡雜貨店的地方,現在已變成了電器行。
左邊的診所還一直在開著,右邊的店家變成了風水命理協會。
那天晚上,我像是近鄉情怯般的遊子走近童年裡的記憶。
特別選在晚上去,是怕眼淚止不住而被人看見。
我佇立在旁邊的巷子裡,望著當初的雜貨店,還有在上面生活了數年的二樓。
看著那個二樓陽台,似乎老媽在那用快速爐炒菜作飯的身影仍在那邊。
(註:當初住的地方沒有廚房,陽台當廚房用。)
或者說,那個身影始終存在於我的腦海中,揮之不去。
那是我成長的地方…
也是有我和老媽許多回憶的地方…
雙和,我成長的地方。
個人碎碎念
能寫作就不忙著說話,十指敲擊著鍵盤
聽著文思泉湧般地聲音,回味過往一切種種記憶
生命,就該浪費在自己的創作中...
- Nov 12 Thu 2009 19:04
「回憶」我成長的地方,雙和。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