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不會打籃球,雖然這麼說有點辜負我的身高。
但是我喜歡看籃球比賽,看籃球漫畫,玩籃球遊戲。

我想我應該懂得那種在一剎那間,球飛離手,在空中劃下一個漂亮的弧度,心臟隨著那道拋物線起伏,上升,下墜。頓時周遭有如旁若無人般,一片肅靜,場上所有的目光都投注在唯一的定點,接著聽見球與籃網摩擦聲音,然後是叫好的喝彩聲不斷。

又或許像打保齡球,球瓶全倒的那瞬間,Strike。

我承認,我也不會打保齡球,應該是電視和漫畫看太多的關係。
但我一直以為,那應該就是所謂「感動」的聲音。

感動應該是有聲音的。


有人說:「回憶」是有重量的,「思念」是有方向的。所以我也一直認為,「感動」應該是有聲音的。

  「感動真的有聲音嗎?」
  『應該有吧。』

  「那感動的聲音是什麼?」
  『很難具體的形容。通常只有聽到了才會明白。』

  「那就代表可能存在,也可能不存在囉?」
  『對,感動就是這麼一回事。』

  「狗屁!」


感動的聲音應該是有某種獨特性。

也許像是多年前我習慣用的馬克杯,一不留神從手中滑落,直墜落地上,清脆的碎裂聲。又或許像是幼稚園時,節慶遊街,身前揹著一個小鼓,四周那群鑼鼓鞭炮聲。又好像國小五年級時,上音樂課,手指緊緊按著直笛上的小孔,吹氣所發出優柔旋繞的聲音。

不拘泥於任何一種傳遞呈現的方式,忽而短暫,忽而悠長。
可是都有個共同點:總有結束的時候。

沒有一定的形式與象徵,每一次的感動也絕不相同。


  『錯了,感動這玩意連屁都不如!』
  「為什麼?」

  『屁者,人體內的穢氣也,當有人放屁,至少還聞得出來,甚至還可以猜測出
   那人曾吃過些什麼食物。如果有人說很感動,誰又知道那感動是圓是扁?
   是香是臭?』

  「那還說感動有聲音?」
  『我以為是這樣的。』


常常聽人提到感動這名詞,總是微笑著,亦或流著淚,可能欣喜若狂,也可能低頭不語。又更似徐志摩著名的「再別康橋」中的開頭:輕輕的我走了,正如我輕輕的來。

彷彿在心裡激起一陣漣漪,隨後不留痕跡。

可是這又像「回憶」是有重量般,累積越多回憶,就越顯得沉重。每經一次感動,就有如古代衙門前的擊鼓鳴冤般,越敲越響,越擊越重。


也許有近乎無聲的感動,只有平緩的呼吸聲,或是急促的心跳聲。靜悄悄地,來了又去。像是手中抓起了一把沙,抬高傾斜,沙粒紛紛自掌心流洩而出,細微地,快速地,任由它靜靜飛散。有如捉住內心中的感動,隱隱約約地有所知覺,卻也無從具體詮釋。


  「就算感動有聲音,然後呢?」
  『這種問題還需要問嗎?」

  「嗯?」
  『就好比吃飽了,還會要問「然後呢」?又好比睡醒了,還要想問
  「然後呢」?難道當你傷心欲絕,淚也流乾了,還轉頭回來問旁人「然
   後呢」?』

  「是啊,所以感動過後,不應該有然後了。」


感動應該就是這麼一回事,應該有聲音,也應該沒有然後。
如果硬要強加上一個合理的解釋或描述。


     那就是:其實我根本不懂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失去夜的那一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