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應該是篇讀書心得報告,但我又可以很確定地說:並不是。
「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、肯定自己的存在,又怎麼去要求別人來肯定我們呢?」─劉墉。
我不算是一個很喜歡啃書的人,也許是從小家境的關係,我無法去購買很多所謂的「課外讀物」。我知道有很多書都不錯,但要我去買,我掏不出那個錢,就算是我很喜歡的作家,也頂多是憑著衝動去買,事後才感到後悔。
後悔並不是因為書不好看,而是傷心口袋裡的重量又變輕。
重點又來了,那如果是有人免費拿書給我看呢?
很抱歉,我不一定看得完,讀得下去。
很難解釋這種矛盾的心態,我不會很想去碰書,可是一旦我看了書,就一定看到結束才肯入睡。而我又什麼書都來者不拒,各種類型的書我都可能會看。無聊時連食譜都看,甚至國中時還抱著一本厚厚的「辭海」一頁頁地仔細看完。
「我會寫作文。」這是我在國中時被老師及同學拱出的一種虛榮驕傲感。
然後我開始對於自己寫的東西很有自信,甚至開始愛上「國文」這堂課。
試著每次盡其所能的表現自己,而且非常刻意地顯示出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不同。
因為當時我認為,只有越獨特的觀點,才能越受人青睞。
有一次作文課時,作文題目是:「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。」
為了展現與眾不同的想法,我選擇了一句,別人看起來會覺得怪異的話。
「寧可我負天下人,莫教天下人負我。」
然後我的求學生涯就這麼地被「我很會寫文章」、「文筆很好」之類的言語所豢養著。因此而沾沾自喜,但我在被人這樣讚美的時候,偶爾心頭總是浮現一些些的罪惡和慚愧感。
「你真的寫的那麼好嗎?」
「不過是無病呻吟罷了!」
「還不就只是為了表現而表現。」
「一種愚蠢的炫耀方式,對吧?!」
學生生活總會有著很多作文比賽,我第一次參加是在國中時期。
我記得那次比賽的題目是: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。」
而那次比賽結果,我並沒有得到半個名次。
印象中,我是用了喜憨兒的例子來寫,拉拉雜雜地寫了滿滿三張作文稿紙。
但沒有得名,這是早已預見的事實,畢竟我本來就沒那個能力。
一切都只是我的虛榮驕傲心態作祟。
我唯一記得的是,當時第一名只寫了一張作文稿紙。
反正我不過只是為了愛表現而表現,我根本寫不出文章的深度。
我很清楚的明白,當一個人意外地發現自己有著別人稱讚的優點,就會很想很想極力的表現出來,並從中獲得一些些成就感與滿足感。
但我還是沒有這個挫折裡取得教訓,並開始收斂自己,依然在全校模擬考作文分數最高分,以及老師同學讚不絕口的掌聲下,讓我認為自己是「文氣縱橫」的。
後來讀了高職學校,因為寫的週記參雜著讓導師有很印象深刻的想法,我被推薦參加第二次的作文比賽,我記得那次作文比賽題目是:「民主與法治」。
其實我真的很討厭這種陳舊八股的作文題目,來來去去就是那幾種。
但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寫完。
比賽結果,我得到了全校第五名。
而名次不甚理想的原因,是因為每個參賽者都有指導老師,只有我一個人孤獨的奮鬥著。也由於沒有任何人幫我閱審過文章內容,我的作文裡錯別字明顯得比其它人還多。
然後,我又在當時導師與同學的鼓勵支持下。
迷失在「我本來就是這麼出色」的虛榮心態裡。
而且在那個時候,我也去加入了所謂的「作文社」社團,在指導老師一連串批判思考與寫作訓練裡,我只得到四個字的評語:
「明日之星。」
我就這麼地一直活在「其實我很了不起的」、「我可以更厲害的」世界裡。
即使我總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瞭解到:
「我根本不是別人所說的那樣有著才氣和能力。」
個人碎碎念
能寫作就不忙著說話,十指敲擊著鍵盤
聽著文思泉湧般地聲音,回味過往一切種種記憶
生命,就該浪費在自己的創作中...
- Oct 21 Fri 2005 15:31
肯定自己【一】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